往常是“箱等人”,眼下却成了“人等箱”。一边是外贸迅速回暖,超过市场预期。8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一举达到431.8万标准箱,创下单月生产纪录。而另一边,集装箱却面临供不应求的紧缺局面,呈现“一箱难求”。
在浦东软件园的一间办公室里,上海亿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卫小明在纸上画了一个大大的三角形,连接进口码头——出口仓库——出口码头三个点,“这就是我们与马士基、达飞等航运巨头合作推出的‘三角集运模式’。作为专业服务港航信息化、电子口岸建设和运营的平台,我们运用大数据等手段,加速了空箱的流转,更好满足外贸企业进出口的需求。”
空箱如何快速流转?
从“四角形”变成“三角形”
为什么缺箱?一家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坦言,疫情影响国际物流和海外港口效率,大量空箱在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积压,集装箱出去了却回不来。即便有空箱回到上海港口,往往需要货车司机往返堆场排队取箱。
而亿通国际推出的“三角集运模式”,则省去了货车司机往返洋山港堆场100公里的路程,从“四角“(进口码头-出口仓库-堆场-出口码头)变成了“三角”( 进口码头——出口仓库——出口码头),“按照流程,进口企业先把货拉到仓库清关,卸成空箱后再运去码头堆场等待下一个出口企业提箱,而我们与马士基、达飞等合作,只要他们的海运客人同时委托做集卡拖箱,就能卸货后原地验箱,合格箱直接可以从进口客人拖往出口客人指定仓库装箱,免去了来回去堆场的百公里路程。”卫小明说。
该套“三角集运模式”已在亿通港航物流信息系统上线,一个月达飞公司就试行了300多个普通标准箱,每个箱子可节省600元的运营成本费用。据悉,今年这套系统将正式规模化推广。
信息缺失如何申报?
智能预约:实现通关效率的“飞升”
服务企业数、货物申报数、船舶申报数……在亿通国际一楼的电子屏幕前,还可实时监控上海口岸业务情况以及全球船舶的坐标位置等。
这个2014年在全国率先推出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是上海自贸区2013年挂牌后贸易监管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通过亿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开发运维的这一“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企业可减少重复申报项目,简化申报流程,从而节省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
但疫情下,“堵塞”的不止是集装箱,还有信息。
2020年年初,亿通国际就接到不少外贸企业的反馈,由于国际物流的不畅通,难以及时将货物数据、外部物流数据收集完整,导致他们无法及时完成申报动作,不少企业为了不漏海外信息,往往需要加班守候。
在了解企业的诉求后,亿通国际自去年开始依托 “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研发了智能预约申报功能。“现在,他们只需在上班时间点击预约,系统就可以自动采集外部物流信息,比对后完成自动申报,帮助企业真正实现了7*24小时实时申报作业,实现通关效率的‘飞升’。” 卫小明表示。
据相关企业统计,通过预约系统的使用,从原先为了复杂的准备和等待所需的20-30小时,通关时效提高到了仅1-2小时,成效非常明显。
© 2024 巢巢集运 All Rights Reserved 9.0 版权所有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怀德翠岗工业园四区21栋101巢仓 技术支持:朗信互联